|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743|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財經資訊] 减税带给中国经济新动能

[複製鏈接]

22

主題

0

好友

1241

積分

高中生

Rank: 4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12-15 20:13
  • 簽到天數: 325 天

    [LV.8]以壇為家I

    推廣值
    0
    貢獻值
    0
    金錢
    1949
    威望
    1241
    主題
    22
    樓主
    發表於 2019-1-10 15:17:29
    减税带给中国经济新动能

    减税效应应该放在哪里?


    面对经济困局,我们始终在摸索一条能够真切符合中国国情的实体发展之路,有一点共识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能救经济的始终还是要回归到产业面上。实体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基石,实体不好地动山摇,实体的所有症结和困惑都是经济运行中最底层的反馈,而最底层的往往就是最真实的。实体经济是否健康并可持续性发展是考验在当前经济波动下行期的重要指标,因为无论多么小的实体都牵扯到民生动态。
    不仅如此,当前外部局势不稳,美国方面持续施压,而外需导向不足以应付这种双难局面,那么我们需要迫切思考当下关于实体的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十年危机的后续影响力依旧在困扰着全球经济的决策者们,欧盟在闹分裂,美国在宣誓孤立主义,而我们当下的问题是转型下叠加外部复杂局面,想要稳住经济下行实在是要针砭时弊,对症下药才行。
    其实关于金融的症结我们探讨的太多了,无非是政策和货币两项,但这不足以真正改变这个局面的原因是金融是不能真正替实体解决问题的,无论有多少资本愿意进入实体领域,最终如果实体无法有效突破桎梏也是不行的。
    中国的产业基础是足够扎实的,但是含金量确实是不够高。长期以来,中国始终在用数量取代质量,通过简单而有效的产业引进,充实整个经济基本面。这样一来,我们的实体产业虽然能够满足发展需求,但是宏观上看却整体并不具备竞争力。
    没有竞争力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的发展模式有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中国习惯性的在企业身上担负了太多的东西了。
    企业的发展模式症结在于始终是以劳动密集型和来料加工型企业为主,这种低效能的初步发展模式,虽然可以在经济起步阶段发挥巨大作用,但是一旦环境因素产生变量,那么就会成为一把双刃剑,这种集群产业链条很容易在环境红利因素变动后大规模出现亏损、甚至成批量的倒闭,从而冲击实体经济的宏观基本面。

    人口红利之后怎么办?


    另一方面企业端不仅要面对生产成本的变量,同时还要负担中国人叠加给企业身上的宏观税负问题,而正是这些五花八门的税费才是让中国的企业家们头疼不已的东西。
    企业税负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牵扯全局的东西,国家需要税负去承担民生和基建,这些钱不可能无端生出来,也不可能全部都由老百姓来负担,企业作为经济要素,是负责产生财富利润的部分,税负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我们都知道要制定合理的税费范围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定得高了,企业也就难以维持发展;定得低了,国家建设无法保障。那么我们国家的税收到底高不高呢?
    官方的数据显示是不高的,可是作为实体经营者们却一直都在发声说税负太高了,那么究竟谁是对的,谁又是错的呢?
    实际上根据我的观察,中国企业的税费是世界上最高的,那些相信官方数据的朋友先别急,我没说官方的数据不对,而是我们中国人有一个很坏的毛病一直在影响真实的反馈,那就是所谓的口径问题。
    所谓口径就是标准不一样,中国人这个毛病始终改不过来,是最大影响数据真实性的重要因素。
    官方数据没有错,而企业端的观感也没有错,错就错在标准上了!
    一、不一样的税费,一样的沉珂
    标准不一样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反馈渠道断层,一旦这种断层影响宏观政策走向,那是会出大麻烦的。官方口径我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但是企业端的观感却不可不察,尤其是民营企业端对于税收的敏感性太高了,大多数的民企承担了中国大部分的劳动力就业和税收的占比,这在民企成本支出中是大头的,承担这么大的责任在经济好的时候,利润增长比较高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可是一旦碰上如同当下的经济下行期,企业利润大幅缩水下,很可能会导致一大批民企走向破产的。
    我们都说经济难,可就究竟难在什么地方呢?大家都弄不清楚。中国的国家特情导致了企业端的分裂,国企和民企的待遇截然不同,国企从性质上讲是全民所有,他们税收实际上应该承担大部分才对,可是很奇怪我们的民企端却显然比国企承担了更大的责任。
    不仅承担了税,还承担了各种看不见的费。去基础企业端走一圈你就会发现,中国做企业太不容易了,隔三差五督查、监管、验收、审核、反复折腾,这中间的隐形费收是让企业家们司空见惯的行为,表面上看上去税收确实是不重的,但是实际上这种杂费和灰色成本就侵占了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空间,这样怎么能不让他们想方设法的钻政策的漏洞去逃税漏税呢?
    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化的税收机制,中间的寻租空间太大了,就连曹德旺这样的企业家都对中国的税费负担忧心不已,更何况是那些在萌芽阶段的小规模企业。
    中国的官方数据对于真实的企业负担来说是不真实的,它切断了经济政策和企业端的联系,没有反馈出企业端真正的负担,这对于政策指导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情。
    二、税,到底谁来收?
    在今年税务机关改革之前,中国的税收机制一直是二元机制,即国税和地税。这种分税制下,中国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国家有钱,能宏观规划,没办法执行建设;而地方没钱,城市单元规划,却要实际执行建设。这实际上割裂了央地之间的整体布局和执行,而且国税一般都占大头而地税往往无法有足够的税收应付支出,只有选择征收各种费和负债运营,这就是中国大规模地方债务的来源。
    作为一个职能运行部门,地方财政的收入与支出严重不符,这也间接影响到了地方的建设,所以很多地方对费的征收往往都是吹毛求疵,让企业端头疼不已。
    这个税到底谁来收?怎么收?什么标准收?是我们急切需要明确下来的地方,不能滋长这种任性化的征收形式,否则就会造成企业端不堪重负的。
    万幸的是现如今我们国家的税务机构已然合并,职能精简,希望能在之后看到无论是税还是费的标准都能呈现在企业端,那么我们也许会让企业家们更加能够安心经营企业。

    国税地税合并


    三、减税的理由和好处
    现在我们意识到了分税制下的弊端,那么如今看来我们的企业税费负担确实是相当沉珂的,这是宏观层面的机制弊端,那么我们确实是需要减税来应对经济下行的不确定性的。
    既然说到减税,我们就应该了解什么是减税以及减税的好处在什么地方。
    首先对于经济实体而言,最直接的减税效果自然是减轻企业的支出负担,提高企业的利润营收,让企业端将节省的资金投入再生产和负担企业支出的其他方面,这样可以激活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可以改善经济宏观面,进而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
    其二企业减税,虽然会让政府部门的收入减少,但是这是相对的,一旦企业基本面改善,再投资或产业升级成功,那么会成倍的扩大利润,这样一来税基增加了,实际上这不是一门亏本买卖,反而是一笔增值效益投资。
    其三,企业端的减税会让生产端效率提升,减少间接税,最终成品的价值增加,从而恵及消费终端,间接从促进民间消费的活力,带动生产和销售之间的良性循环,这样也可以使经济环境得到改善。
    其四就是居民收入的问题,企业减税再投资就有能力承担更多居民就业,稳定居民收入。而收入稳定就会带动消费活跃,这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作用。
    减税的好处多多,除了政府部门可能需要在短期内减少收入,触及赤字的问题,实际上减税是没有害处的。
    另外一个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建设已经从基础转向优质,精耕细作的规划才是政府部门需要谋划的事情,而大量的资金除了保证民生和基本支出外,本来就应该用来支持企业端的。要知道当下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再是那个依靠大基建和大投资在城市里大拆大建的年代了,现在我们需要得是保障民生支出和扶持企业转型,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已经走入投资边际效应的陷阱当中了,所以我们需要抽离这种用纳税人的钱去重复建设的模式,努力把经济建设的重点转向经济实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盘活整个中国的宏观经济根基。
    四、世界范围内减税是主流
    而放眼望去,世界经济格局也在悄然适应这种以减税带动经济动能的需求,美国和欧盟都在积极减税,放宽企业监管,盘活实体经济活力,带动就业保障,刺激居民消费。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复苏态势,是一种优于单纯金融刺激的宏观调控手段。
    而美国的弊端在于他们国家的政府部门已经天量负债了,所以他们的减税效果并不算好,而我们不一样,我们完全有能力进行大规模实质性减税的。
    长期以来市场缺钱的情况不单纯是反映在融资的导向,实质上很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国家就算拿钱给企业,企业也不一定愿意贷,那是因为即使大规模资金投放之后,杠杆效应还是可能因为税费负担不变而导致企业无法积极投入生产端产生增值效应的,这样的杠杆始终是低效的。
    只有融资和减税双管齐下,塑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努力平抑国企和民企的公平竞争问题,那么我们自然会看到真正的企业活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世界经济在最近这几年显得越来越复杂,虽然金融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但是企业与政策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紧密,市场环境越是面对复杂处境越需要我们盘活实体经济的能动性,保障经济的韧性,这样一来我们就有绝对的底气去应对任何挑战了。
    五、企业们除了看税还看什么?
    当然减税也不是万能的,企业经营固然需要考虑支出和收入两端,但是减税只是减轻了企业身上的负担,并不代表着实体经济就能故步自封,要知道当下的经济环境迫切需要实体思考如何突围和转型,国家大力支持减税是为了营造合理和宽松的市场环境,但是企业家们也要努力思考如何改善经营,提高企业端的产出。
    企业家们应该立足思考产业的发展远景,战略布局自身行业的高端需求,充分利用好再投资的效应,专研自身的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减税的积极效应。
    只有政策和行动同步协调,我们的实体经济才能够迎难而上,积极面对转型升级的挑战,让企业真心的谋求发展,最终将整个宏观经济带活。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规划大规模的减税计划,无疑是看到了这种政策的优势,也确实在行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一些企业经营者确实是不像话,不仅平时偷税漏税,还在将减税福利当做是理所应当,企业负担减少之后就不思经营改善,反而变本加厉的连正常的税费也不交了,这是十分可恶的。
    我们提倡减税不是为了让你们中饱私囊,减税虽是利国之策,但正常的税收是保障民生的基础工程,绝不可能纵容违法乱纪偷税漏税。我希望我们的企业经营者有一点历史的担当,国家经济不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你连正常的义务都不愿意履行确实不应该的,法律框架之下,一定会让你付出代价的。
    我们的企业也应该正确认识税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绝对不能偷税漏税!

    减税降费是一项利国工程


    六、减税带来中国经济的新动能
    中国经济的症结复杂而又多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我们不单单要享受这样庞大经济体的优势成果,同样我们也需要承担这样的经济结构面对经济衰退带来的影响。
    旧有的拉动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基建投资再也不像过去一样,国家号召集体加油上马就能解决经济发展动能了,用体制优势和金融杠杆解决不了中国的转型问题,经济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实体层面上去思考和改善。
    无论你是手工作坊还是大型工厂;无论你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你是实体商店还是互联网电商,最终的名称都是中国实体产业,这些经济中的真实环节是构成一个国家庞大经济机器里的一个个齿轮,现在这些齿轮正在面临“生锈”的局面,我们是不是该加一点“润滑油”呢?
    很显然,税收作为调控国家经济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这里正是一个润滑油的作用,它能够促进企业端积极进取,能够减少企业负担,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何乐而不为?
    对于经济思考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真实面对就行,任何时候产业政策都应该是针对产业痛点才是正确的。
    而当下我们国家的政策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大规模减税的到来将带给中国经济崭新的动能,让我们拭目以待!
    (以上内容为小欧股迷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东方IC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22

    主題

    0

    好友

    1241

    積分

    高中生

    Rank: 4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12-15 20:13
  • 簽到天數: 325 天

    [LV.8]以壇為家I

    推廣值
    0
    貢獻值
    0
    金錢
    1949
    威望
    1241
    主題
    22
    沙發
    發表於 2019-1-10 15:21:26
    中文里有个词汇, 危机, 含义深刻. 危急时刻恰恰也是机会所在.
    如果在平时, 想要关税, 想要动既得利益, 阻力非常大. 可是面临困境, 尤其是外部压力, 中国人反而能凝聚起来, 妥协忍让, 共克时坚.
    这个减税一旦实施, 就是长期化的, 为将来提供了长期动力.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9-21 18:50 , Processed in 0.01618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