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月来,体育成为全上海的“热词”。除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绿地集团杯”第二届上海市民运动会的火热展开,更掀起了一股全民运动的热潮。作为本届市民运动会的重头戏――市民篮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上海国际篮球文化高峰论坛,上周在宝山区开幕。本次论坛,带来了一场关于“篮球文化和城市活力”的头脑风暴,提升了市民运动会的文化内涵。 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篮球运动,发源之初就传入中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而上海篮球,在中国篮球历史上,留下过许多辉煌的时刻。 早在姚明之前,上海就不乏大名鼎鼎的一流球星。中国第一中锋“托塔李天王”李震中,“百步穿杨”绝技在身的王永芳,以勾手投篮“福海球”名扬四海的田福海,还有“地板王”吴承章这些名宿,筑起了上海篮球数十年的美好。这些成功,正是源于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 上海职业篮球如何找回当年的辉煌?怎样让更多的上海青少年活跃在篮球场上,并从中获得运动的乐趣?上海如何借助篮球为自己的体育产业发展锦上添花?篮球如何成为展现城市文化的舞台,并成为城市名片?这些关于篮球和人,篮球和城市的话题,都在本次论坛中一一展开;在专家和圈内人士的思想碰撞中,给人启示。 创造属于中国的篮球文化 海波:全国青少年篮球比赛办了很多年,不少优秀的孩子给我们留下过深刻的印象,但后来除了一个刘晓宇进入职业联赛,其他人都没了踪影,青少年篮球真能决定篮球未来吗? 朱晓琪:这一定是真命题,青少年一定是篮球的未来。我们说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篮球水平高,中国篮球水平一定会高。但中国的现状是,参与篮球的青少年已经不少,学校体育必须教,每个中小学生都会接触到篮球。但为什么中国篮球水平不高呢?因为参与到系统的、专项化的篮球训练的人数并不多;街头篮球爱好者很多,但真正肯几个月坚持篮球训练的人并不多。这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家庭的原因。篮球运动员培养周期相对较长,家长更愿意把孩子送到其他的兴趣培训班,用最少的时间去争取获得一个奖,一切都是为了升学加分服务的。 andrewriley:我们从2014年在上海创办了国际少儿篮球联赛,分为u11,u13,u18三个组别,现在已经有1000多个小朋友参加联赛。办联赛是为了让小朋友从小就开始熟悉篮球的规则,和认知篮球的文化,我们想多给小朋友机会,多打比赛。随着孩子们不断参与进来,在青少年层面,上海的整体实力是在提高。 海波:篮球不仅仅是体育产业中很大的一块蛋糕,还可以延伸到地产、旅游、文化、科技、医疗等相关产业中。篮球产业和篮球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发展关系? 陈锡尧:在所有体育项目中,能够谈到文化层面还不是很多,足球、篮球都是国际体育社会最丰富的语言之一。着力布局篮球发展也是体育产业战略发展目标的正确方向。我们的三大球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惑:高端的水平不高,普及度也不如菲律宾等其他亚洲国家,这里面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 从体育文化的视角来看,篮球文化是我们要着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样才有助于提高上海的篮球水平。篮球不仅有产业化功能,还有教育功能。如果我们仅仅着重于市场开发,而不着重于篮球的文化理念和内容的探索的话,今后难以发展提高。现在的社会资本比较多地投入赛事,对篮球培训、篮球文化的开发还不够。 我给民营篮球馆的经营者建议:借鉴篮球发达国家的经验很好,但也要符合中国国情,加入本土元素,我们最终要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街头篮球文化。 海波:篮球本身就极具文化价值,篮球赛场也是展现城市文化的舞台。如何让社会各界合力发展上海篮球事业,将篮球打造成上海的城市名片? 朱晓琪: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基层教练,希望培养出更多能说上海话的cba球员。 陈锡尧:我认为不仅仅是语言,只要是上海培养出来的球员,不管来自哪里都是留有上海印记的,上海篮球人才培养应该海纳百川。
|